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连接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何作为?

2017-11-23 Double L 弘博网


11月18日,2017年清华文创论坛在清华大学开幕。并于当日下午,举办了题为《文化遗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论坛。该论坛是清华文创系列论坛的分论坛之一,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家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业内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与此次讨论与交流。


文化遗产,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全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等相关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由清华文创院发起的本次文化遗产主题论坛,旨在倡导遗产的“文创+”,传播遗产保护领域中让人振奋的国内外文创实践与畅想,搭建联通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实践运营的交流平台,探索通过文化遗产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注入新活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鹏飞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馆环境、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处技术合作专员贝鹤天先生,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女士分别致辞。


杜鹏飞先生认为,在新时代的起点,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的重大命题,非常有意义。他同时也提出了在新时代,我们要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创新性的发展,做出全新的思考。


贝鹤天先生提出,中国和法国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双方在不断增多的交流中彼此启发,相互学习。并且希望两国在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双方的项目尽快落地,真正上马。


而郭黛姮女士在致辞中,则提出了她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并且提出,我国文化遗产在具体的物之外,还应该包括更多的文化内涵,有待发掘与创造。


三位专家的致辞,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不同思考,但都高度一致地认同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本次主题论坛邀请了不同学科的资深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弘博网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从文化机构的建设谈起


本次文创论坛大会主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鹏飞先生,以题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遗产殿堂》的演讲,开启了本次论坛的讨论。杜鹏飞由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谈起,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时就已开始。但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中国还不够普及,公众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他又列举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清华艺博)藏有的名为清华简的展品,指出一个文化遗产有多方面的、多重的价值。博物馆可能只是文化遗产作为有形物的部分信息的保管者,是一个保存的场所,在这个保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研究、利用,甚至变成衍生品,变成服务于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文化产品的可能性。


在演讲中,杜鹏飞以清华艺博为例,提出对于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希望:能够在文化遗产的原地,在其最富有历史信息的状态下加以保存。通过介绍清华艺博的办馆理念、办馆方针及精品展览,杜鹏飞也提出了,对清华艺博、甚至中国博物馆在未来的建设提出了期望:要调整思路,让观众乐于亲近,才能建设优秀的博物馆。



法国凡尔赛宫副主任路易-萨缪尔·贝热先生同样由法国著名的大型宫殿凡尔赛宫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他提出,科学性的管理使凡尔赛宫有了全新的面貌,可以说发展成为了整个国家最大的博物馆,并在国家外交等各个方面起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凡尔赛宫是如何进行保护与展示的呢?贝热先生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 凡尔赛宫的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悠久,长达125年;众多科学家、文物保护者、专家学者,对于文化遗迹进行了长期的重新装饰、翻新与修缮,并延续至今。

  • 在凡尔赛宫的保护区引入经济学效应的考虑,将其开发为旅游区,由此为凡尔赛宫带来全新的翻修,加大翻新与安全角度的经济投入,提供更好的接待设施。

  • 保持凡尔赛宫的卫生状态与馆藏杰作。

  • 对凡尔赛宫的外部景观进行重点保护,还原建筑内部与外部的风貌,保护其相应的建筑景观,使凡尔赛宫有了全新的改变。

  • 从三个方面加强服务:(1)公众使用的再分配;(2)加入特定功能,保持功能性的作用;(3)创造新的服务项目

  • 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凡尔赛宫的发展,但也同时带来了挑战与压力,凡尔赛宫采取翻修公众区域、增强公众服务等手段,并开展了一些额外项目

  • 利用数字化科技,推进凡尔赛的整体发展,如创建网上社区等。


贝热先生所分享的对于凡尔赛的保护案例,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极其生动而优秀的案例。


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谈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主编苏杨先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分享了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这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1.  国家在城镇发展与建设中开始愈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作用与重要性,文化遗产成为城镇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意义。总结为一句话,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  要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城镇化特色发展的宝贵资源,要让毁坏文化遗产不再成为城镇发展的主流,必须让群众明白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其保护效益,并让参与保护的人有获得感。

3.  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过程中,有四个“好”需要兼顾: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


这也就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两个要求:

1.文化遗产保护要注意平衡、保护和利用,这首先要做到令市民受益,同时遗产的功能要与时俱进,并且要与特色产业充分结合。

2.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制度的配套,发掘城镇化的特色,提升其竞争力。


苏杨认为,只有当传统上的由文物部门抓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为所有政府部门和全民共抓大保护时,我们新型城镇化才能够兴起来。



来自安徽大学,同时也是艺术策展人、著名杂志书《碧山》的主编左靖先生,则探讨了乡村建设中的百工实践。左靖说道,对民间百工的关注是他从事乡村建设的一个切入口,并成为乡村工作的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


从最初乡村建设,到对于民家百工的全面调研,再到工销社在今年3月的落地,左靖发现在民间百工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这个过程同样充满困难,碧山计划就曾经搁置三四年,引发左靖的反思与对工作的调整。左靖创立自己的百工品牌产品,使产品贴近当地,并在民间智慧中找到延伸的部分。他也向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学习“长效设计”的理念,设计普适性、高品质、耐用经久的产品,防止生产过剩,杜绝浪费。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过去的生活中有那么多“设计”跟“生活”贴近的产品吗?为此,左靖总结了产品开发中的十个关键词:

1. 服务社区,立足社区,结合实际需求,利用团队优势提供服务;

2. 地域印记,寻找发现具有乡土或民族等地域印记的产品;

3. 百工习得,提升消费者对民间工艺的认知与理解;

4. 日用之道,坚持只做日用产品,不做奢侈品;

5. 传统家园,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

6. 当代美学,产品设计既有本土关怀,又要具备国际视野,源自传统但不失当代感;

7. 环境友好,不给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过度生产和消费;

8. 连接城乡,促进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社群营建,勾连城市和乡村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9. 公平贸易,符合公平贸易的各项准则;

10. 良品良工,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追求工艺细节,体现匠人精神。


他还以茅贡镇为例,指出要做好当地保护,防止不良资本的入侵。


从文化遗产的调研谈起


台湾《汉声》杂志编辑陈诗宇先生说道,《汉声》创刊的初衷,是为了把中国人的声音传递出去,在国际上获得更广大的回响。而在多年的工作里,《汉声》转化为传统中西方之间的桥梁,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一个调研机构。他从不同阶段介绍了《汉声》对于文化遗产的调查的出发点或立足点,并与大家交流了调查中的观察与思考。


从深入调查台湾民间传统文化,到两岸开放,民俗调查深入大陆,从20年代末到2000年,《汉声》所做题目覆盖了文化遗产的各个项目与方面,包括建筑、饮食、村落、手工艺、民间美术等等。对于一些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汉声》希望在它们消失前,做一个比较完备、深入,且比较能够还原的记录,为后来的使用留下参考。


在《汉声》的采访中,通常会问几个问题:这项工艺为什么会存在在现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它是否有重生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深思。陈诗宇认为,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和经济结构等都在随时发生变化,现在的工艺在未来也会消失,了解走过的路,才能在过去的肩膀上继续上升。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谈起


(美国)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李光涵女士,在侗寨纺织技艺的延续与创新的实践中来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李光涵认为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和纽带是不可分割的,她指出应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来关注其背后的人,即“透物见人”。


以侗寨纺织技艺的传承为例。生活在大利村的侗族,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在了解过大利村的经济结构、人文生态系统等各方面后,李光涵打算做一个能令当地妇女参与进来的项目。而在这时,她发现了侗寨纺织的传统工艺,于是考虑结合目前保留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事来适应当下社区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首先,不能将这种传统技艺商业化,改变其文化语境;其次,基于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的机构,李光涵计划做一个孵化工作,最后能实现当地妇女的自主经营。根据以下前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1. 考虑到产品工序复杂、费时费工的特点来设计产品,做到不浪费

2. 组织产品和当地妇女参与展览,如2016年北京设计周和基金会与Klee品牌在上海所做的合作展。

3. 基金会投入前期生产预算、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种子资金卖出后再投回村落以形成良性循环,而不造成分红不平均。妇女每月有一定收入,地位也得到提升

4. 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培养当地妇女进行自主运营管理。


从李光涵分享的案例,可以看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此过程中,不仅传统工艺得到了保护,当地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古建部副主任赵鹏先生则分享了他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价值评估与价值展示的认识。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赵鹏引用单霁翔院长在《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思考》中提到的,养心殿保护项目首要任务是完善延续其价值,全面恢复其健康,有效改善其环境,科学展现其魅力。而养心殿项目对于中国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中两点:1.完整延续其价值,即价值评估的问题;2.科学展示其魅力,即价值保护好之后的展现问题。在保护程序中,价值评估应该居于首位。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专项评估的确不充分,保护方案中对价值评估流于形式。而价值评估作为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如何去理解?赵鹏以养心殿燕喜堂修复过程中树种的检测与修复来说明,不能盲目套用规范来进行文物的价值评估,而是要更好的理解文物的价值


那么如何进行价值评估?赵鹏提出,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基础调研工作,强调落地性。其次,价值评估还要依靠档案研究、历史图片、详细测绘与专家指导等,梳理文物历史沿革。赵鹏再次举出武龙庙的例子,来强调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价值评估有了,如何把价值展示出来?威尼斯宪章提出,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当价值有不同叠加,要进行价值判断,把被掩盖的价值找出来。价值判断不能由负责修缮的个人来进行,而要有历史学家、文保专家和相关社会民众的参与。在养心殿项目中,故宫也采取了工艺展示、展示说明图等方式,来展现价值。


赵鹏也在最后指出,要协调和综合考虑保护、利用和管理三个方面,不能过于重视保护而忽视了利用和管理。



七位专家的报告后,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中心副研究员燕海鸣先生国家文物局外事联络司副巡视员朱晔女士分别主持了两场圆桌会议。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参会专家进一步与大家分享观点,解答困惑,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


编者

新的时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次论坛来看,文化遗产的保护绝对不只限于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渗透入了文化机构建设、城镇乡村建设、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专家们也为今后文保工作的进行分享了经验,启发了思路。只有怀着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文化遗产事业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编辑:Double L#大侦探


相关链接:

文创,数字化,馆校合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经验共享

从“幕后”到“台前”——青岛市博物馆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

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聚在一起,我们要讨论什么?

去日本参观博物馆全靠瞎猜?让这款“黑科技”帮你无障碍阅读

绍兴博物馆,在海峡彼岸讲述“兰亭的故事”

单霁翔谈故宫经典案例,原来是如此用心为观众服务

宋娴:拒绝照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差异

探索,不断探索博物馆个性化的文创之路

就在昨天,“滚滚”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全球巡展

有了这件“利器”,被盗(丢失)文物将无处遁形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